(19)国家知识产权局
(12)实用新型专利
(10)授权公告 号
(45)授权公告日
(21)申请 号 202221095888.8
(22)申请日 2022.05.09
(73)专利权人 北京诺和兴 建设工程有限公司
地址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龙海
路3号一层199室
(72)发明人 李柏利 程建友 宋福东
(51)Int.Cl.
C02F 9/14(2006.01)
C02F 1/04(2006.01)
H02J 7/35(2006.01)
(54)实用新型名称
一种小流 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
(57)摘要
本申请涉及土建领域, 公开了一种小流域面
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包括生态滞留池塘, 生态
滞留池塘外固定有田埂, 田埂相向的一侧开设有
集污沟, 集污沟右侧端连接第一管道, 第一管道
另一端连接有加热箱, 加热箱 远离第一管道的一
侧设置有水冷箱, 水冷箱的右侧壁连接于第二管
道, 第二管道另一端连接有人工快渗系统, 人工
快渗系统右侧壁连接第三管道, 第三管道另一端
连接有清水收集系统。 本申请通过太阳能板、 太
阳能序蓄电箱和加热箱之间的相互配合, 使 得此
时的污水进入加热箱内, 通过加热箱对污水进行
加热, 对污水进行蒸发, 蒸发后的污水在抽风机
的吹东西进入 水冷箱内, 使 得此时的污水内的气
味能够被蒸发掉, 较为实用, 适合广泛推广和使
用。
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
CN 217418457 U
2022.09.13
CN 217418457 U
1.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包括生态滞留池塘 (13) 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生态
滞留池塘 (13) 外设置有田埂 (1) , 所述田埂 (1) 相向的一侧开设有集污沟 (14) , 所述集污沟
(14) 右侧端连接第一管道 (15) , 所述第一管道 (15) 另一端连接有加热箱 (18) , 所述加热箱
(18) 远离第一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水冷箱 (19) , 所述水冷箱 (19) 的右侧壁连接于第二管道
(16) , 所述第二管道 (16) 另一端连接有人工快渗系统 (8) , 所述人工快渗系统 (8) 右侧壁连
接第三管道 (17) , 所述第三管道 (17) 另一端连接有清水收集系统 (9) 。
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集污沟
(14) 横截面为四边形, 且集污沟 (14) 靠近生态滞留池塘 (13) 四端设置有接口 (12) , 所述接
口 (12) 的最大高度小于生态滞留池塘 (13) 的最小高度。
3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第 一管
道 (15) 内腔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(2) , 所述第一管道 (15) 内腔靠近集污沟 (14) 的一侧设置有
阀门 (11) 。
4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加热箱
(18) 和水冷箱 (19) 上端相互连接的两侧壁 开设有通 孔, 且通孔上固定安装有通 风管道 (6) 。
5.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 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通风管
道 (6) 远离加热箱 (18) 一侧安装有抽风机 (5) 。
6.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 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加热箱
(18) 内腔上端靠近左侧壁设置有承台 (21) , 且承台 (21) 上固定安装有太阳能蓄电箱 (20) ,
太阳能蓄电箱 (20) 与加热箱电性连接 。
7.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 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水冷箱
(19) 内壁均设置有两个水冷器 (7) 。
8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第 二管
道 (16) 顶部设置有吸风机 (10) 。权 利 要 求 书 1/1 页
2
CN 217418457 U
2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
技术领域
[0001]本申请属于 土建领域, 具体地说, 涉及一种小流 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。
背景技术
[0002]近年来, 由于工业、 农业废水的排放日益增多, 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, 污
水处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, 现阶段我国的污水主要来源主要有分散式生活污
水、 集中式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, 目前常用的是利用沙土对污水进 行净化, 或是建造一些生
化处理池, 这种净化方式较为传统, 净化效果 不能适用于处 理各种环境形式下的污水。
[0003]经检索CN103896459A公开了一种村镇居民点面源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方法, 该生态
滞留池塘或生态坝采用充水式生态坝蓄水, 河道拦水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河水 的拦蓄, 并
形成具有较长停留时间的河道生态滞 留塘系统, 河道内水深较浅处生长水花生、 水蓼等湿
生植物, 水深 较深处有轮叶黑藻、 眼子菜、 金鱼藻、 苦草等沉水植物。 通过生态滞留塘中的物
理沉淀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, 并通过塘内的藻类、 微生物、 漂浮植物、 沉水植物等的生
物作用去除部 分有机污染物、 氮和磷, 并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污水进 行充氧。 同时也适
当抬高水位, 以便于水自流入后续处理单元; 表 流和潜流湿地通过生物、 生态 等处理方法去
除水体中的大部分污染物。
[0004]但是经本发明人探索发现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至少以下缺陷: 其水流中的污渍不
能得到有效的净化, 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。 有鉴于此 特提出本申请。
实用新型内容
[0005]为解决上述 技术问题, 本申请采用技 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:
[0006]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,包括生态滞留池塘, 所述生态滞留池塘外设
置有田埂, 所述田埂相向的一侧开设有集污沟, 所述集污沟右侧端连接第一管道, 所述第一
管道另一端连接有加热箱, 所述加热箱远离第一管道的一侧设置有水冷箱, 所述水冷箱的
右侧壁连接于第二管道, 所述第二管道另一端连接有人工快渗系统, 所述人工快渗系统右
侧壁连接第三管道, 所述第三管道另一端连接有清水收集系统。
[0007]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, 所述集污沟横截面为四边形, 且集污沟靠近生
态滞留池塘四端设置有接口, 所述接口 的最大高度小于生态滞留池塘的最小高度。
[0008]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, 能够保证生态滞留池塘上漂浮的污渍缓慢 溢出进入集污
沟内, 从而方便后面人们站在田埂上对污 渍进行清理, 同时能够保证生态滞留池塘的清洁。
[0009]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, 所述第一管道内腔设置有第一过滤网, 所述第
一管道内腔靠 近集污水沟的一侧设置有阀门。
[0010]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手段, 设置阀门能够阻止集污沟内大于第一过滤网网孔的大块
垃圾进入第一管道内, 尽量避免了第一管道出现堵塞的情况, 当集污沟内的污渍被清理后,
开阀门, 通过第一过 滤网阻止残留的污 渍进入加热箱内, 从而保证了加热箱的清洁性。
[0011]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, 所述加热箱和水冷箱上端相互连接的两侧壁开说 明 书 1/3 页
3
CN 217418457 U
3
专利 一种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系统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7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0 收藏
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7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本文档由 SC 于 2024-02-18 22:20:42上传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