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9)国家知识产权局
(12)发明 专利申请
(10)申请公布号
(43)申请公布日
(21)申请 号 202211217526.6
(22)申请日 2022.10.04
(71)申请人 宋保红
地址 558000 贵州省黔 南布依族苗族自治
州都匀市剑江北路58号附12号
(72)发明人 宋保红
(51)Int.Cl.
G06F 30/20(2020.01)
G06F 17/13(2006.01)
G06F 113/08(2020.01)
G06F 119/08(2020.01)
(54)发明名称
一种冷却塔综合 性能的准确评价方法
(57)摘要
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塔综合性能的准确
评价方法, 建立了含水损失修正系数Kw的冷却塔
动态综合性能分析模型与综合性能评价的方法,
由基于包含水损失修正系数Kw的3变量热性能评
价模型、 基于水量损失的综合性能分析模型、 基
于空气流量的综合性能分析模型、 基于气水比λ
的综合性能分析模型和基于冷却数的综合性能
分析模型对冷却塔进行评价; 或编制计算机程序
或软件模块与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相结合, 获得冷
却塔运行的实时数据, 评价运行中的冷却塔动态
综合性能的耗水、 通风性能和通风的能耗性能、
冷却水温降、 总热、 空气 焓变、 冷却数、 气水比、 飘
滴损失和冷却效率指标, 给出冷却塔动态综合性
能评价的结果, 提出运行在高效冷却前提下的节
能、 节水的建议。
权利要求书6页 说明书17页 附图5页
CN 115481541 A
2022.12.16
CN 115481541 A
1.一种冷却塔综合性能的准确评价方法, 包括含水损失修正系数Kw的冷却塔动态综合
性能分析模型和冷却塔动态综合性能评价的方法; 其特征在于: 所述的含水损失修正系 数
Kw的冷却塔动态综合性能分析模型包括基于包含水量损失修正系数Kw的3变量热平衡模型、
基于水量损失的综合性能分析模 型、 基于空气流量的综合性能分析模 型、 基于气水比λ 的综
合性能分析模型、 基于Me数的综合性能分析模型构成; 所述基于包含水量损失修正系数Kw
的3变量热平衡模型包括环境初始空气分析模型、 包含修正系数的水平衡微分方程、 包含水
损失修正系数Kw的3变量热平衡模型、 传热传质、 飘滴损失的模型、 热性能及冷却效率分析;
由以上所述的分析模型获得被测试冷却塔的数据计算结果, 再由所述冷却塔动态综合性能
评价包括水量损失(本发明如未加说明 ‘水量损失 ’指的是塔出口的蒸发和飘滴损失; 下文
简称‘水损失’)、 空气流量(下文简称 ‘空气流’)塔的进、 出口空气焓的变化(下文简称 ‘空气
焓变’)、 循环水温度降(下文简称 ‘水温降’)、 总热交换量(下文简称 ‘总热’)、 气水比、 冷却
数(Me数)和飘滴损失以及冷却效率9项指标, 并给出评价建议, 以实现对冷却塔的动态综合
性能评价。
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综合性 能的准确评价方法, 其特征在于: 所述基于包含
水量损失修正系数Kw的3变量热平衡模型依次由环境初始空气分析模型、 包含修正系数的
水平衡微分方程、 包含水损失修正系数Kw的3变量热平衡模型、 传热传质、 飘滴损失的模型、
热性能及冷却效率分析组成如下:
a)环境初始空气分析模型:
环境空气温度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压力计算采用式(1)如下:
式中: P"是饱和水蒸气压力(kPa)、 T是开尔文温度(K);
环境空气湿度比d1(kg/kg DA)的计算采用方程(2):
式中:
为空气相对湿度; P为大气压(Pa);
湿空气的焓i1(kJ/kg)采用如下 方程(3):
i=1.005t+d(2500.8+1.842 t) (3)
式中: i为空气焓(kJ/kg)、 t为空气干球温度(℃)、 d为空气湿度比(kg/kg DA);
湿空气的密度采用如下 方程(4)计算:
式中: ρ 为湿空气的密度(kg/m3);
b)包含修正系数的水平衡微分方程
根据含修 正系数的水平衡微分方程(5), 水量损失描述如下
权 利 要 求 书 1/6 页
2
CN 115481541 A
2式中dhw(m/h)为集水池液位变化、 Aα(m2)为集水池表面积、 dE(m3/h)为塔出口失水变化、
W1(m3/h)为补水量、 dM(m3/h)总水量损失、 dD(m3/h)为排污损失、 dF(m3/h)为泄漏损失; Kh为
修正系数; w1为重复利用水量或称为回用水量(m3/h); 如果液位上升, Aα*dhw变为负值; 否
则, 符号为正; 当没有排污损失和泄漏损失时, 总 水量损失等于塔出 口水量损失; 当循环水
系统存在排污损失, 或泄漏损失并能被测量时, 这个方程 也适用于这种条件下的计算;
c)包含水损失修 正系数Kw的3变量热平衡模型
空气流量由式(6)计算,
G=A υ ρ (6)
其中G(kg/s)为空气流量、 A(m2)为淋水面积、 υ(m/s)为塔内风速、 ρ(kg/m)为塔内空气密
度, 由式(14)和式(4)迭代得到;
冷却塔内的空气流 量与循环水流 量的比λ按式(7)计算:
λ=G/W (7)
采用能量平衡原理的热平衡方程, 假设同时进入微分单元的空气焓增量等于 内部水的
热损失; 当进入微分单元的水量为W(kg/s)时, tw1(℃)为进水温度; 进入微分单元的热量是
Wctw1, 微分单元中剩余水的热含量为(W –dE)(tw1–dtw)c,dtw(℃)是水温降的变化, 微分单元
水的总热损失为 Wctw1–(W–dE)(tw1–dtw)c, 得如式(8)所示热平衡方程,
dQ=Gdi=Wcdtw+c(tw1‑dtw)dE (8)
冷却塔内的热质交换根据包 含水损失修 正系数Kw的3变量热平衡模型如式(9)所示:
式中, c(kJ/kg ·℃)为水的比热、 di(kJ/kg)为空气焓变; Kw是水损失修正系数, 如式
(10)所示;
式(9)分离变量并积分获得式(1 1):
式中, 右边的部份被称为特征数, 并用Me ’表示, 指的是根据设计冷却塔的尺寸确定所
需要达到的冷却效果, 如式(12)所示;
式(11)的左边是被称为冷却数, 用Me表示, 指的是根据热负荷确定所能达到的冷却效
果, 如式(13)所示;
在冷却塔设计条件下, 当给定热负荷 即塔的进、 出口水温和循环水流量, 计算冷却数并
与冷却塔的特 征数相等, 并确定冷却塔在设计条件下的尺寸;权 利 要 求 书 2/6 页
3
CN 115481541 A
3
专利 一种冷却塔综合性能的准确评价方法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29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309 收藏
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29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-03-18 00:53:58上传分享